欢迎来到五音戏传承基地
收藏本站

研究成果

『五音泰斗』邓洪山致梅兰芳信的发现及其他

作者:五音戏传承基地管理员    发布时间:2020-01-01
『五音泰斗』邓洪山致梅兰芳信的发现及其他
刘祯
[内容提要]在20世纪五音戏发展史上,艺名“鲜樱桃”的邓洪山是一位重要艺人,在民间有广泛影响。他20年代曾与梅兰芳相识,有“山东梅兰芳”之誉。梅兰芳纪念馆所收藏的邓洪山1957年致梅兰芳的信件,是“五音泰斗 ”邓洪山难得一见的书信文献,它是两位表演艺术大师40年友谊的见证,让我们看到了他们在那个时代的事业之心和所具有的精神面貌,弥足珍贵!
 
[关键词]五音戏;邓洪山;梅兰芳;书信
 
在中国戏曲剧种的百花园中,东西南北,古老的、新兴的、大的、小的,不一而足,构成中国戏曲丰富多元、美丽的风景。其中,形成于齐国故都、聊斋故里淄博的五音戏来源很早,从“周姑子”“肘鼓子 ”民间小戏逐渐发展起来。其作为一个剧种影响的确立则是到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邓洪山的出现,使得这一剧种走出地方,具有更为广泛的影响,被誉为“五音泰斗”。邓洪山(1903—1996),艺名“鲜樱桃”,出生于今济南市历城区华山镇坝子村。父母及两个哥哥都是“周姑子”民间艺人,他擅演青衣、花旦,彩旦和老旦也很当行。邓洪山的唱腔优美,表演细腻,善于表现人物内心情感,生活气息浓郁,深受当地老百姓的喜爱,以致有“卖了裤和袄,也要看鲜樱桃”的俚谣。他在《王小赶脚》《彩楼记》《拐磨子》《亲家婆顶嘴》等剧目中所塑造的众多民间妇女形象,形象感人。邓洪山的出现,使得五音戏这一民间小戏得以迅速发展,奠定了五音戏作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础。
 
▼“鲜樱桃”邓洪山▼
 
 
邓洪山之所以在艺术上能够取得那么高的成就,原因是多方面的,而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不拘一格,博采众长,善于学习。不仅向周边的民间艺人学,也向京剧、梆子等剧种学,与“四大名旦”及盖叫天、张君秋等交往、切磋。而他与梅兰芳更是在1920年即相识。梅兰芳赴济南在珍珠泉院内戏楼演堂会,邓洪山演《王小赶脚》,他也是唯一的地方戏演员,他的被邀请应该与张宗昌的乡土观念有关。梅兰芳大邓洪山9岁,此时梅兰芳声誉日隆,这一年他去了汉口、南通演出,并第四次赴上海演出,这一年梅兰芳堂会演出十分频繁,包括与邓洪山相识的这次堂会。梅兰芳对邓洪山的《王小赶脚》表演十分欣赏,邓洪山主动找梅兰芳,从此两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20世纪30年代初,邓洪山第一次赴京演出,梅兰芳亲自观摩并邀请其到寓所作客。梅兰芳对邓洪山的表演赞不绝口,当时已有京剧“四大名旦”之称。梅兰芳对邓洪山说,你的表演艺术要比我们高超的多,如果在京剧界,加上你就是“五大名旦”了[1]。梅兰芳赠送一套古装戏服、凤钗和宝剑等物。此次邓洪山一行来京演出遇到困难,梅兰芳派人送去大洋作为回家盘缠。20世纪30年代邓洪山有“山东梅兰芳”之誉[2],50年代毛泽东亦称邓洪山为“山东梅兰芳”[3]。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题词“百花齐放,推陈出新”,京剧、五音戏都得到新的发展。梅兰芳担任了中国戏曲研究院院长、中国京剧院院长和中国戏曲学院院长,50年代到各地演出,参与和指导戏曲改革和发展。最新的文献发现表明,梅兰芳与邓洪山这两位20世纪20年代即相识的同道,在1957年又恢复了联系。梅兰芳纪念馆现存邓洪山写给梅兰芳的亲笔信,信内容全文如次:
 
梅院长:
 
我是山东五音剧团邓洪山,艺名鲜樱桃。远在卅年前您在济南珍珠泉演出,我曾到后台来拜见您,与您谈了两句话,您还记得吗?我现在在天津中央音乐学院作短期教学工作,我们剧团亦于月前来津演出了三场戏。前几天经友人介经认识了李庆春先生,据李先生说,您最近为了救济艺人,曾组织联欢演出。听闻之下,使我十分感动,这是多么使人敬佩和十分值得学习的事,梅院长,我一定向您学习。
 
我们五音剧团于52年重新组织起来,这是全国唯有的一个五音剧团,但由于演员文化水平不高,艺术修养不足,至(致)使剧团至今还没发展得很好。同志们常常说:希望有一天能见到您。由于剧团条件不够,来不了北京,这“一天”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实现。最近剧团排出了几个不成熟的剧目,同志们很希望能来北京汇报演出。梅院长:您说我们有可能实现这“一天”吗?盼来信,并盼对我们五音戏在推广方面提出指示。此致
 
热情的敬礼!
 
邓洪山上 57.1.7
 
▼书信原件▼
 
 
这封信信纸为“中央音乐学院”,应为毛泽东体红字印刷,封皮书:
 
右上角:北京,护国寺壹号,梅兰芳先生收
左下角:天津中央音乐学院新楼,205室邓缄
信皮左侧竖题:一、九到,山东五音剧团希望能来京演出,盼回信
 
▼书信原件▼
 
 
这封信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此前关于他们之间20世纪20年代的相识,也有人认为是传说,甚至是攀附,没有直接证据。该信“远在卅年前您在济南珍珠泉演出,我曾到后台来拜见您,与您谈了两句话,您还记得吗?”这是一当事人写给另一当事人的私信,不是给别人看的,所以其所叙述的内容应不容置疑。它不仅是京剧、五音戏两个剧种重要人物交往、友谊的直接证明,而且也透露出了更多历史和时代的信息。从五音戏剧团角度看,1952年,淄博五音戏剧团称“山东五音剧团”,在当时就是五音戏唯一的剧团,即后来所称的“天下第一团”,1956年年底到天津演出了三场。在那个年代,虽然有很多制约剧团发展的因素,包括演员“文化水平不高,艺术修养不足”,但剧团同仁很努力,不断排练新的剧目,并且期望到北京演出。由此能够看出那个年代的剧团人,他们的精神面貌,是非常积极的。通过这封信,我们也进一步了解了邓洪山,这是他与梅兰芳的一次对话。我们不知道1957年邓洪山去天津中央音乐学院短期任教的缘由,但显然是与邓洪山在艺术上的积累和成就相关,否则,作为一个高等音乐学院,是不会聘请一位地方戏演员授课的。
 
通过这封信可以看到邓洪山那时的思想和想法,虽然人在天津,但考虑的都是五音戏,包括致梅兰芳信本身,也是为五音戏计。他对制约剧团发展的因素有较为深刻的理解,这与他自身数十年的努力及新中国成立后对艺人的改造分不开,看到了演员“文化水平不高,艺术修养不足”,可以说,这也是戏曲多少年以来裹足不前的一个重要原因,无疑邓洪山的认识和理解是具有眼光的。可以看出,邓洪山于五音戏有一个梦,这个梦就是他始终盼望有到北京演出的这“一天”。而且,这封信的写作时间似乎也值得玩味,他写于1957年1月7日,据考1月7日是邓洪山的出生日期[4],他在自己54岁生日当天给他所崇敬的京剧大师梅兰芳写信,是时间的巧合,还是有着更多的考虑和意味,就不是我们所能够知道的了。
 
▼1960年演出后合影梅兰芳、鲜樱桃等(局部)▼
 
 
这封信也是两位不同剧种艺术大师互相的一种致敬和交流。20世纪50年代,梅兰芳在戏曲界已经身居要职。邓洪山所听说的让他“十分感动”“多么使人敬佩和十分值得学习的事”,是指梅兰芳1956年下半年在南方各地演出,从湘潭到长沙, 12月30日在长沙湖南剧院演出《贵妃醉酒》。梅兰芳听说湘西苗族自治州遭遇旱灾,捐出600元“寒衣款”,表达对受灾群众的关怀心情。所谓听说的“救济艺人 ”当指此事。邓洪山信写于1957年1月7日,梅宅1月9日收悉。但显然梅兰芳没有及时看到,因为他离开长沙到武汉后,受寒感冒,一直在武汉病休,直到1月19日在武汉人民剧院首次公演《贵妃醉酒》。所以梅兰芳看到信应该是他结束这次旅行演出,2月下旬回到北京后的事了。
 
邓洪山所述,也是梅兰芳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工作和演出之一斑,他去厂矿、农村、部队和朝鲜前线、福建前线,为工农兵演出,走遍了大江南北。在邓洪山眼里,梅兰芳是他要学习的榜样。当然,邓洪山是希望梅兰芳能够帮助他、帮助五音戏剧团实现到京演出的这“一天”愿望。那么1月9日梅宅收到信呢?信皮左侧竖书:“一、九到山东五音剧团希望能来京演出,盼回信。”这应该是梅兰芳秘书许姬传对来信内容的概括,强调“山东五音剧团希望能来京演出,盼回信”。现在看不到梅兰芳是否给邓洪山回信,但有一个事实是,1960年9、10月五音戏剧团携聊斋戏《胭脂》及《亲家婆顶嘴》等经典小戏再次来京演出,取得了极大成功,党和国家领导人朱德、邓小平等观看演出,周恩来还接见了部分青年演员,梅兰芳也观看了演出。邓洪山的夙愿、五音戏剧人的夙愿终于得以实现,那么,这与邓洪山给梅兰芳的这封信是否有关联呢?
 
邓洪山这封致梅兰芳工整的信,是“五音泰斗 ”邓洪山难得一见的书信文献,特别是这封信非并写给普通的人,它是两位大师 40年友谊的见证,让我们看到了他们在那个时代的事业之心和所具有的精神面貌,弥足珍贵!
 
注释:
[1][4]马光舜、朱雷声、常勇.中华戏曲·五音戏[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251,245.
[2]宇人.山东梅兰芳:鲜樱桃飘落何方?[J].飘,1946(7).
[3]于志宏.情绕心怀音萦耳际——忆毛泽东主席视察济南[N].济南日报,1991-2-5.
 
刘祯:梅兰芳纪念馆馆长、研究员
责任编辑:雍文昴
 
 
刘祯:文学博士,国家文旅部梅兰芳纪念馆馆长、研究员,《梅兰芳学刊》主编,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傩戏学研究会会长。主要从事戏剧史论及民族戏剧、宗教祭祀戏剧、京昆及梅兰芳等方面的研究。主要著作有:《中国民间目连文化》(该书1999年获首届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优秀成果奖)、《勾栏人生》(该书系国家“九五”哲学社会科学重点课题“华夏审美风尚史”之第七卷(元代卷),2001年“华夏审美风尚史”丛书获第五届“国家图书奖”)、《民间戏剧与戏曲史学论》《昆曲与文人文化》(与人合作)、《戏曲学论》《中国民间目连文化》(增订本)、《戏曲历史与审美变迁》《戏曲:批评与立场》等,主编《东方戏剧论文集》、《中国戏曲理论本体与回归》、《20世纪戏曲学研究论丛》(10册)、《梅兰芳与传统文化》等30多部。发表论文评论近三百篇,论文曾于1997年获中国艺术研究院第四届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担任中国艺术研究院国家重大课题《昆曲艺术大典》(149册)副总主编,主持(共同)完成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重点课题《昆曲口述史》,主编《郑振铎藏戏曲珍本文献丛刊》(70册)。2009年6月被国家文化部授予“昆曲优秀理论研究人员”荣誉。古琴·京剧跨界艺术《琴芳梅兰》总策划。现为2018年度国家哲社艺术学重大项目《梅兰芳表演艺术体系及相关文献收集整理与研究》首席专家。

Copyright © 2018 - 2021 山东理工大学音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