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介绍,淄博市五音戏剧院的前身是始建于1956年的淄博市五音剧团,由政府任命著名的五音戏表演艺术家邓洪山先生(艺名“鲜樱桃” )为第一任团长。邓老毕生致力于五音戏事业的继承与发展,塑造了无数动人的舞台艺术形象,并多次率团进京演出,受到了社会各界的赞誉,是五音戏的奠基人。1935年,他到上海百代公司灌制了最早的一张五音戏唱片,被誉为“五音泰斗”。
五音戏的发展历经了秧歌腔、周姑子戏、杂社、五音戏四个时期。“肘鼓子”是一种声腔系统,因演唱时肘悬小鼓拍击节奏而得名,是山东地区和苏北一带地方戏的总称。秧歌腔最早就属于“肘鼓子”,发展到后来,由于“周姑子”的加入,无论是腔调还是表演风格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民族态、原生态的人类智慧结晶,五音戏亦然。它的发展需要的是今人对之加以“合理利用”、开拓创新,以更好的“传承发展”。
霍俊萍是邓洪山的弟子,她在继承和发展五音戏等方面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她曾代表山东省参加“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戏曲专场”演出《王小赶脚》选段,为五音戏的发展创造了又一次机遇。
五音戏剧院成立五十多年来,一代代五音人为五音戏的存留和继承作了大量的努力。五音戏,这一动态的戏曲艺术门类,2006年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2007年,市五音戏剧院获得国家文化部颁布的“首届文化遗产日奖”,2008年霍俊萍成为文化部公布的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这一系列的成绩,对于一个长久以来仅有一个专业艺术团体承载的剧种而言,无疑是一个保护与传承的绝佳机遇,如何抓住这个契机更好地发展传承,让更多的人来认识五音戏,喜爱五音戏,传播五音戏,如何去挖掘自身的艺术、美学等学术价值,则是当代五音人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也是一个不可逃避的现实责任。
目前,淄博市五音戏剧院为迎接第十届中国艺术节的成功举办,先后挖掘修改、提高复排了《换魂记》和《云翠仙》两个自创剧目,旧中见新、新中见根,使这两个剧目脱胎更生,焕发出新的生机。
其中,新编聊斋五音戏《云翠仙》凭借高质量的艺术水准成功入选“十艺节”山东省重点推荐剧目。该剧惩恶扬善寓意深刻,故事情节曲折跌宕,突出了“聊斋故里书儒林心史、五音经典谱人狐传奇”的地域文化元素,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大胆出新,激动人心的音乐唱腔、清新脱俗的服装造型和美轮美奂的舞台布景,令传统戏剧焕发出夺目的光彩,使其更具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为五音戏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又添一朵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