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了解五音戏,就要到山东淄博。五音戏是山东独有的戏曲剧种,传承至今已有近300年的历史,2006年便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吕凤琴作为这一剧种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对它的传承与发展,始终有着自己的理解与坚持。
吕凤琴的父亲是一名京剧爱好者,受父亲影响,吕凤琴自幼便在心中种下了一颗戏曲的种子。上小学三年级时,吕凤琴和同学背着家人偷偷报考了淄博市五音戏剧院的前身——淄博市五音剧团,由于坐错了公交车错过了考试,几个小伙伴坐在一起哭了好久。直到1979年,14岁的吕凤琴第二次参加剧团的招考,经过层层选拔,最终从700多人中脱颖而出,成为当年唯一一位被录取的女学员。
虽然得到了招考老师的青睐,但14岁才开始学戏其实已经不算早了,因此,吕凤琴付出了比别人更多的努力:压腿、下腰这些基本功训练非常艰苦,她都默默忍受下来;练功、排练让她经常身上青一块紫一块的,她也从不喊苦,更不希望因为自己的伤病影响全团的排练和演出。
五音戏又叫“肘鼓子戏”,因1935年戏曲演员邓洪山(艺名“鲜樱桃”)在百代公司录制唱片时获赠“五音泰斗”锦旗,这才得名“五音戏”。作为扎根于民间的地方小戏,五音戏讲述的多是群众身边发生的事情,生活气息浓郁,风趣幽默,十分“接地气”。传统五音戏的故事内容多是表现家长里短的“二小戏”和“三小戏”,加上委婉动听的唱腔、“一嘟噜一穗”的台词,呈现出一种“酸中带甜,甜中透酸”的独特味道。而在表演上,邓洪山独创的“飘眉”“送目”“飞老鸹”三大绝活,更是其他剧种所没有的。
1985年,吕凤琴正式拜邓洪山为师,成为邓洪山的关门弟子,邓洪山十分喜欢这个充满灵气的徒弟,将自己珍藏了30余年的一套戏装赠给吕凤琴,以示衣钵相赠。邓洪山晚年身体不好,只能坐在床上为吕凤琴说戏。然而每当说起戏来,邓洪山就好像变了个人似的,立马精神焕发、神采奕奕。前辈对艺术的坚持与热爱让吕凤琴深受感染,她认真学习,仔细揣摩,熟练掌握了五音戏在唱腔、表演等多方面的特色技艺,学习了《王小赶脚》等多个传统剧目,先后在多部五音戏剧目中塑造了一批生动感人的角色。
2005年,淄博市五音戏剧院倾力打造大型聊斋题材五音戏剧目《云翠仙》,由吕凤琴饰演女主角云翠仙。她在保持五音戏原有的“酸、甜、美”的基础上,吸收了现代一些抒情、高亢的发音方法来表现剧中角色“悲、怨、喜”的内在感情。凭借这部作品,吕凤琴先后荣获中国戏剧梅花奖、文华奖优秀表演奖等奖项。
吕凤琴和众多的五音戏艺术工作者不仅活跃在戏剧舞台上,更坚持着五音戏的普及事业,把五音戏唱遍城市和乡村。通过“高雅艺术进校园”等活动,她把五音戏送进了多所大学校园。每到一处,她都会认真地向观众讲解五音戏的历史由来和艺术特色,让更多人了解五音戏。
为促进五音戏传承发展,多年来,吕凤琴不断呼吁各界加强对五音戏资源的挖掘、保护、整理以及抓紧开展对老艺人的影像、文字留档工作。去年12月,鲜樱桃纪念馆开馆,迅速吸引了社会关注,一时间,剧本、曲谱、影像资料、票样、宣传海报、各类表演道具等有关五音戏的资料纷纷汇集而来,对此,吕凤琴甚感欣慰。
“传统文化与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忘记了传统就是忘记了民族。”吕凤琴表示,五音戏虽然是戏曲百花园中的一朵小花,但代表了淄博的形象。在她看来,要让传统文化真正走进现代生活,还是要从娃娃抓起。在她的建议下,淄博市相关教育部门、学校开展了“五音戏进课堂”等活动,目前,淄博市半数以上的小学课堂都已开展了五音戏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