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五音戏传承基地
收藏本站

走进校园

传统文化点亮一所“边陲”小学

作者:陈云飞    发布时间:2019-07-07

201877日,章丘区文化中心。在《济南日报》报社、章丘区委宣传部主办的盛传经典,致敬齐鲁舞台上,一群小学的孩子们,用华美的舞台艺术、精湛的传统演绎,优雅的歌咏结合,把《木兰辞》这一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粹绘声绘色的演绎成了新世纪少年的爱国经典汇。

受邀演出的是来自齐鲁古国边境线,古老的齐长城脚下的一所小学——文祖街道大寨小学的学生,这是一所有着浓厚文化气息的现代化学校。此次演出的巨大成功,不仅获得了全场观众的高度赞扬,收获了赞助单位三盛集团3000元的公益助学金和山东省优秀志愿者钱玉田老先生无偿捐助的一千余本自己收藏的书籍,同时也是孩子们学经典、演经典的一个缩影。

守着文物,要让历史说话

被誉为长城之父的齐长城是中国最古老的地表文物,大寨小学就地处齐长城的重要关口——锦阳关脚下。让澎湃的历史发挥现实作用,用文化的浸染和熏陶助力孩子健康成长。这是文祖街道大寨小学近几年来抓住本土资源优势,确立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路和目标。近年来,他们充分把孩子们浸染于历史文化的染缸之中,让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与现代化的教育碰撞出激情的火花。

为把齐长城这一历史的遗迹变成活灵活现的瑰宝走进同学们的脑海中,大寨小学广大师生经过广泛深入的发掘和整理,运用大量的图片和详实的文字材料,开发形成了自己的校本课程——《我们身边的历史齐长城》。由于课程由自己开发,文本中的记载又可读可见,深得学生们的喜爱。学校利用这一优势,在本土历史的基础上进行广泛的延伸,把历史故事、文化文学进行揉合,使同学们在历史与文学的长河中畅游,享受文化与精神的饕餮盛宴。在古国边境线上,厚重的历史泛起了时代的浪花。

家有非遗,怎能让它消逝

大寨小学服务区内的青野村是五音戏的发祥地。2006年五音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五音戏传承的200多年的历史中,著名艺人邓洪山(艺名鲜樱桃)成为五音戏的代表性人物,五音戏红极一时。随着老艺人的逐渐去世和现代人多渠道的文化享受,五音戏渐渐青黄不接。

当现存五音戏的老艺人为传承五音戏而感到苦恼的时候,2014年大寨小学与青野五音戏剧团联手,挂牌成立了章丘市五音戏剧团教学基地大寨小学樱桃五音剧团,不仅实现了五音戏进校园,更是为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艺术素养搭建了一个平台。几年下来,在青野五音戏剧团老师们的帮助下,如今在台上演出的小演员们的一笑一颦,一怒一嗔,一逗一唱,虽稚气未脱,但唱念做打的功夫有板有眼,手眼身法已颇具水准,获得了师生们及广大群众的高度赞誉。让学生学习五音戏,重要的不是培养演出人才,而是发挥传统文化在少年儿童成长过程中的熏陶教化作用。在非遗的发祥地,古老的艺术焕发了崭新的风采。

 

兴趣阅读,锻铸文化染缸

或许,在现实的社会及家庭环境中,对于孩子们来讲,阅读经典远没有玩电子游戏那么有吸引力。

为让孩子们养成随手阅读的习惯,大寨小学在教学楼的走廊、门厅等较为宽敞的地方搭建了读书吧,既有孩子们喜爱的现代动漫,也有学校倡导的文学经典。但是并不是摆上了书孩子们就喜欢阅读了。为了这些书不至于成为摆设,学校多管齐下,引导孩子们拿起书本,寻找自己的兴趣。方式之一就是老师在课堂上设置问题,让孩子们自己去寻找答案,问题的设置可能是一个故事,一段情节,或者一段摘抄,一首诗等,然后根据孩子们的作答分别给于鼓励。时间久了,每当更换新书,孩子们就知道要面临老师新的问题了,于是纷纷抢着看书,直到有的同学在老师的问题一出来立即就能回答上来。当然,书本的诱惑还是在老师的鼓励之下才有的,但是我们相信,这仅仅是个开始。或许这样的走廊读书吧,可能会成就一个孩子的精彩人生。

育人需要资源,但更需要有人精心把这些历史激活。有人说,学校里的一砖一瓦都应该漫透着文化的气息,一草一木都应该流淌着育人的味道。是的,一所学校的文化底蕴就是在这老师们的不断浇灌、学生们不断地对文化的追求和实践中一步一步夯起来的。一所充分被文化气息浸透了的校园,就是一个文化的染缸

 

Copyright © 2018 - 2021 山东理工大学音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