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山东省淄博市五音戏剧院,五音戏名家吕凤琴正与青年演员打磨传统经典剧目《赵美蓉观灯》片段,2月9日,她们将赴河南参加首届稀有剧种互联网公益晚会。与此同时,为了迎接2018年的文化惠民演出,剧院演职人员也都在悉心准备。
参加山东地方戏曲剧种代表性剧目展演、首届晋冀鲁豫传统戏剧展演,创排戏曲微电影《拐磨子》,持续推进戏曲进校园活动……细数刚过去的一年,淄博市五音戏剧院院长马光舜用了“忙碌”一词。
近年来,加大精品创作、推动剧种研究、拓展传播途径、夯实民间基础、进行数字化保护记录,淄博市五音戏剧院形成了“五位一体”的五音戏保护传承模式,为剧种发展带来新气象。
创研结合,“两条腿”不偏废
闷头唱戏、不问家底,总演老戏,新作品尤其是精品匮乏,此种情况在基层戏曲院团十分普遍。为破解这一局面,淄博市五音戏剧院坚持创作、科研相结合,既盘活了一系列传统资源,又为剧目创作带来活力。
作为肘鼓子声腔的一支(西路),五音戏与柳腔、茂腔、扽腔等剧种属于同一个声腔体系,有《赵美蓉观灯》《站花墙》等许多共有剧目。立足地方戏振兴和传承,从传统剧目或古典故事中取材,是近年来淄博市五音戏剧院剧目创作的一个特点。国家艺术基金资助剧目《紫凤》便是依托传统戏《换魂记》再度创作,通过把土地爷偷改勾魂令牌、判官主持正义、“换魂”“还魂”等传统架构与现实元素结合,凸显公平、正义等当代内涵。
“淄博是蒲松龄的故乡,聊斋故事已融入风土民情,深受群众欢迎。剧院已连续创作系列‘聊斋戏’8部,包括来源于《聊斋志异》的传统戏《墙头记》《姊妹易嫁》及新编戏《云翠仙》等。”马光舜介绍,根据《聊斋志异》中的《珊瑚》故事,目前,该院正进行新剧目打造。